3.对治篇

问:妄念很多,习气很重,请问如何消除?
答:在妄念多、习气重的 这种情况下,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对于世缘要看得淡。如果不能看淡,这个问题很难解决,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放下。我常劝勉同修,要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分别、 执着,一心念佛。一心念佛就能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,真心去做,必定有效果。21-090-0070

问:学佛至今半年,看到不顺眼的事情也很容易生气,请问应如何克服?
答:你学佛才半年,时间并不长,必须要克服,希望你多听我们的答问。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,他是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,她是如何克服的,你向她学习。21-090-0070

问:请问如何不受五欲六尘的障碍,而能专心修学佛法?
答:我们学佛不能成就,就是被五欲六尘障碍了。五欲六尘为什么会障碍你?无非是贪着。经读多了、听多了,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,自己也会讲,为什么还会被它障碍?这就是「看得破,忍不过」。为什么忍不过?习气太重,也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太重,没有在此下功夫。
现代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古时候不知道要强多少倍,风气之坏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找不到的,所以许多圣贤的经典都提示我们有世界末日。我们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现象,是不是末日的征兆?愈想愈像!我们很不幸生在这个时代。
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 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大慈大悲应化在这个世间救护一切众生,他用什么方法?《了凡四训》和《阿弥陀经》。《了凡四训》教导你「深信因果」、「断恶修 善」,然后《阿弥陀经》再教你老实念佛,如此就能度过这个大劫难。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,我们必定会受外面境界的障碍。
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 则,归纳起来就是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。随缘而不攀缘,随缘决定要避免障难,才能在这一生当中走出六道轮回。有这个缘分,就帮助别人,利他就 是自利,自他不二。没有这个缘分,我们想帮助人,别人不接受,还要找许多麻烦,我们就赶紧退出,保全自己的清净心而不受污染。我们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,这 是第一要事。为什么敌不过五欲六尘?总是自私自利在作祟,没有放下名闻利养,没有放下是非人我,我们的心不清净、心不平,这个障碍了道业。
中国传来了鬼神都在 学佛的讯息,这在台湾、外国都有耳闻。在新加坡,我们看到「佛教居士林」的陈光别老居士,往生时冤亲债主附在同修的身上,这是我们亲眼见到的。我们有几位 同修在中国受戒,也遇到灵鬼附身,说出地狱道、饿鬼道那种苦难的状况,他们要求受三皈依与听经。还有中国大陆同修告诉我,有同修作梦梦到树神、竹子,作梦 看到树裂开了,竹子也从当中裂开了,好像在讲话,也求受三皈依。
树木花草本身不是鬼 神,是植物。植物何以有灵性?是鬼神附体。佛告诉我们,树的高度有一个人高,就有鬼神依附在其中,把它当作房屋住在里面。年代久了,就像中国笔记小说的 《聊斋志异》、《子不语》讲的,树已成精了。我们知道,鬼的寿命很长,鬼道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。如果也以人间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算法,鬼道的寿命是一千 岁,一千岁不只是我们一千年,而是要乘好几倍。所以,佛一再劝勉我们不可有贪瞋痴,不可造恶业。
现在外国人都晓得, 树木花草喜欢音乐,大概喜欢树木花草的这些人,死了以后就依附在树木,这是《易经》说的「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。人到哪一道投胎是何种力量主宰的?爱好, 就是佛说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你有什么嗜好,你将来就会走向这个道路。所以,佛教给我们要放下,心里面所有一切的贪恋要舍得干干净净,对娑婆世界才真正 没有留恋,往生佛国就无障碍。这些东西有障碍,千万不要看轻了,这关系太大了。
树木花草有灵性,喜 欢音乐,我们如何帮助它们学佛?我们放佛曲给它们听,也可以播放讲经的录音带,鬼神众都能听到。如同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」有鬼神众要求听经一样,我们二十 四小时用电视播放录相带来供养鬼神,同样可以供养树木花草这些众生,确实是冥阳两利。连鬼神、树木花草都想学佛,这给我们什么启示?就是要我们发愤努力, 这个启示很重要。
学佛,第一件重要的 事情,就是与大众一起共修一定要遵守「六和敬」。人与人要和睦相处,人与生活环境的树木花草要和睦相处,人与天地鬼神要和睦相处,要彼此尊重,彼此敬爱, 互助合作,这是天道,这是性德。违背性德,违背天道,果报就在三途。人生非常短暂,几十年一剎那就过去了,古人讲的「聪明人有前后眼」,不只看眼前,他能 看到过去、未来,才算是真正聪明人。我们若常想到死了以后往何处去,对于眼前五欲六尘的诱惑自然就淡几分,不会把它看得太重。我们与大众往来的应酬是逢场 作戏,这是随缘,这是不坏世间法。放不放在心上?决定不放在心上,心地清净,心上只有阿弥陀佛,这是真正的念佛人。
与大众相处和光同 尘,随缘当中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个人就是菩萨。帮助他觉悟,帮助他回头,帮助他从迷惑颠倒省悟过来。省悟过来的人不为自己,念念是为众生,念念是为正法 久住,这是真正回头的人。你还有私心,还要为自己着想打算,纵然是为别人,你没有真正的觉悟,还有苦难要受。真正觉悟才真正脱离苦难,苦难是从迷惑颠倒、 造作恶业来的,这个恶业就是损人利己。实在讲,损人决定不利己,但是他认为是对他有利益,殊不知是大错特错!真正佛弟子要有佛的弘愿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 悟,以善巧方便利用一切机会帮助人觉悟。
现在这个世间科技发 达,我们利用这个方法,全心全力将正法传播,不可据为己有,据为己有就是吝法,障碍佛法的流通。佛法是要帮助人觉悟,你障碍了,你得愚痴果报,这种业因果 报一定要清楚。我们念念要为众生,不要为自己,处事待人接物要圆融、谦虚恭敬,对自己决定有利益。若自以为是,态度傲慢,言语刚强,没有不失败的;只有处 处忍让的人,才是成功的人。
在团体 里面,最重要的是接纳别人的意见,对你一定有好处。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,时间久了,我们看到许多例子,都是众叛亲离,没有人愿意再帮助你,古人讲的「得人 者昌,失人者亡」。你的事业做得愈大,你的助手愈来愈多,你如何能得大众的拥护?总不外乎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。你要是用这个心, 决定得大众拥护,这是本性本具的德能。不能错用心,错用心就会失败、堕落,所以用心要正、要善。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要仔细观察,知道这个世间哪些对我们有 害,哪些对我们有利,有害的要远离,有利的要亲近。21-090-0071

问:我不知道自己是在逐渐消业障,还是在造新殃。若是还有造业,请问以后有没有受报,又如何控制?
答:这个事情要问你自 己,别人不知道,你比任何人都明了。但造业以后决定有果报,善因决定有善果,恶因决定有恶报,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你一定要克服自己对于五欲六尘的贪恋,如 果不能克服,就很难不造业。一个人修行要克服烦恼、习气很不容易,所以古来祖师大德提倡共修。共修是依众靠众,大众互相勉励、警策,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 果。可是近两百年来,虽然在一起共修,却已流于形式,共修的精神逐渐消失,现在几乎看不到了。这样的共修有没有成就?还是完全要靠自己。
而对于经教要有正确的认识,因为它能引导你,不至于让你走错路。尤其在现代,经不可不读,经不能不听。经里面的意思不太容易理解,听经能帮助你理解,帮助你觉悟,然后才能指导你修行。
而毛病、过失要想彻底消除,你可以参考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》,俞净意先生的过失与你非常类似,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的。《了凡四训》也值得去读,对你会很有帮助。21-090-0079

问:请问什么情况下是伏烦恼?如果没有行为表现,心里随境动了烦恼,不久又对治了,算不算伏住烦恼?
答:算伏,但没有伏住。 真的伏住了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烦恼就不起作用了。如果伏了一阵子,一会儿又起来,这是没伏住。因此,伏烦恼还是要功夫,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锻鍊,人家骂 你、打你,你没有一点瞋恨心,若无其事,这是真的伏住了。清醒的时候伏住,作梦的时候也要能伏住,如果在梦中有人惹你生气,你会发脾气,还是没有伏住。
伏比断容易,而伏与 断不同。你能断烦恼,你的能力就恢复了,神通现前,见思烦恼真的断了。墙的那一边人在做什么,你都能看见;别人心里想什么,你也知道。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 很容易就得到,那是断的功夫。但伏的功夫深了也有神通,只是没有断的能力大。所以,伏烦恼的状况,自己一定要清楚,如果日常生活当中还会起心动念,就是没 有伏住,还要继续用功。
真正伏住烦恼了,不 但往生有把握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,生死自在。你生死不自在,是因为没伏住烦恼,伏住就自在了。烦恼真的断了,想在这个世间住上二百年、二千年,都 没有问题。现在迦叶尊者还在鸡足山,因为释迦牟尼佛交代他,要等弥勒佛出世,把袈裟传给弥勒佛。迦叶尊者在世间要住多少年?《弥勒下生经》讲,要五十六亿 七千万年。这才真正是了生死!他要住世这么多年是因为他有任务,他要把事情交代好,如果没有这些任务,喜欢来就来,喜欢去就去,得大自在!因此,一定要辨 别清楚,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境界,不可自以为证得,这个错误对自己修学有很大的妨碍。21-090-0081

问:修学过程中出现障碍,如环境的逆缘干扰、身心的疾病苦痛等,请问此等宿业如何忏悔?
答:根本解决障碍的办法 是忏除业障。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十大愿王的第四条,就是「忏悔业障」,其实十大愿王其他九条都是忏除的方法。十愿是非常微妙的,每一愿都含摄其他九愿,这是 《华严经》讲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我们特别重视忏除自己的业障,从哪里做起?从礼敬、赞叹、供养做起。
自己的业障总得要晓 得,如果不知道业障是什么,忏悔不能得力。业障的根本就是我执、我见,唯识经论里面讲的末那识,四大烦恼常相随,这是业障的根本。第七意识是染污意,它是 业障的根源。《金刚经》教导菩萨一定要破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就是破业障。意识起了作用,贡高我慢、我见、我爱、我慢都跟着来了。所以,贪、 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,就是我们的业障。
「礼敬诸佛」是对一 切众生修礼敬,破除我们的傲慢;「称赞如来」是对治我们的嫉妒心;「广修供养」是对治我们的贪欲。所以,四摄、六度、十大愿王就是消除业障的方法。忏悔业 障具体的修学条目,我们要认真去修学,业障才能忏除干净。所以,要晓得佛教给我们哪一个方法是对治哪一种业障,有根本当然也有枝末,能够本末兼治,收的效 果更殊胜。
譬如环境里的逆缘、 恶人干扰,我们一时没有智慧德能不能感化他,怎么办?离远一点。这是从枝末去做,我离开这个环境,另外去找一个修学环境。选择另一个环境,只是减少一些干 扰,让自己好用功,还是要在根本上修,不能事事逃避,这才是真正修行。如果一昧的逃避,自己不能真修,业障就无法消除。因为业障生生世世跟着你,这一生能 躲过,来生躲不过,还是会遇到。所以,一定要修养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真实智慧,才能解决问题。21-090-0082

问: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不当瞋怒嫉妒』,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云:「勿嫉妒人之技能」,《太上感应篇》讲到「常行嫉妒」之罪过,可见古圣先贤常劝人放下嫉妒心,请问如何才能远离嫉妒?
答:这件事情确实是非常严肃,因为这个烦恼如果不能彻底改过,在菩提道上决定产生障碍,不但道业没有成就,堕三途的机会也特别大。如何改法?《了凡四训》说,有从事上改,有从理上改,有从心上改。
从事上改的功夫浅,勉强把自己的嫉妒心压制住,这是石头压草,根没有断,只是想到嫉妒障碍的果报之可怕,才把嫉妒心稍微压住。
从理上改,则是想我 与别人是一体,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,别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,我不但不能嫉妒,而且要成人之美。为什么?他的事业成就,社会大众得福,自己也得福。所 以,我障碍别人,实际上就是障碍自己,是障碍社会许多众生的福利。如果此人的作为,功德利益非常大,能影响社会及历史,我们用嫉妒心破坏、障碍他,这罪过 多重!想到这个道理,嫉妒心自然就淡化了。
从心上改,佛教导菩萨要「昼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」,这是最高明的。嫉妒是不善,怎么可以放在心上?这会破坏了你的善心善行。你这一生本来可以作佛、作菩萨,因为一念嫉妒心而堕地狱,所以天堂、地狱就在一念之间。
《感应篇》、《阴骘 文》是从因果报应来讲,这是最明显的。若从利害上说,一个人要是没有嫉妒心,确实诸佛护念、龙天善神尊敬;有嫉妒障碍,诸佛菩萨、一切善神都会远离。要常 常想到别人的善,就是自己真性里面的一分胜德,而且一定要成全别人,绝对不破坏别人,就算是自己的冤家对头,也要把恩怨放下去帮助他。为什么?帮助他就是 帮助社会、帮助一切众生。21-090-0083

问: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,请问可否往生?
答:当然可以往生,这是 带业往生,断尽就不带业了。虽然没有断尽,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,不能让它发作,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。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你还想到某人欠钱未 还,这怎么能往生?所以,一定要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。学佛的人对这些事情愈淡薄愈好,对自己决定有利益,如果过分执着,一定会造成障碍。 21-090-0083

问:我现在学佛修清净心,可是面对曾伤害过自己的人时,就是不能面对面解决问题,请问我应如何获得智慧,来解决消除这种心理障碍?
答:你的修学态度非常好。你要读经,读经才能明理,断疑生信。修行一定要从生活当中做起,标准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和《十善业道经》,如果再能以儒家的《弟子规》和《了凡四训》来辅助,那就更好。真正想改过自新,断恶修善,不从日常生活当中回头,就无法成就。
善恶的标准,就是 「十善」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我们要把不善的念头断除,因为行为断了,念头不断还是没有断。如何能把念头断了?我们修净土法门,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 好,即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真正做到「昼夜常念善法」,我们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我们想善法,不再想恶法;「观察善法」,我们的行为善;「不容毫分不 善夹杂」,要努力,要争取时间,我们才会有成就。21-090-0085

问:一看经书及录相带就想睡觉,请问该怎么办?
答:读经书时,精神提不起来,就不要读很长的时间,譬如读半小时,读二十分钟,或者读十五分钟,这样就行了。你可以早晨念一段,下午念一段,晚上再念一段,慢慢的把时间加长。看录相带也用这种方法。你的心就会慢慢的定下来,业障渐渐消除了,智慧就渐渐增长。
没事的时候,就多念 佛、绕佛。绕佛就是散步,无论在什么地方,心里面就默念这句佛号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对于外面的境界,学着不去理会它。在绕佛 时,我们只注意前面的路,不要顾及路人及两旁的状况,这样就能收到「都摄六根」的效果。念佛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,这样去做就好了。 21-090-0088

问:请问为什么愈修行障碍愈多?
答:因为你的冤亲债主太 多了。你欠人的命还没有还命,你欠人的钱还没有还债,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冤仇,所以你修行时,这些冤亲债主都来找麻烦了。如何排除障碍?把自己所修的一 切功德回向给他们。「我修行不是为我自己修的,我是为你们修的」,他们知道就会欢喜。如果你自己修行,是想跑掉、想赖帐,他们不会饶你,魔障是这么来的。
因此,我们在世间, 别人骗我们、欺诈我们,我们很欢喜。为什么?债还清了。纵然不是讨债,他是真的欺骗我们,我们也随他,也不要了,这样才能出三界。「别人欠我的,我统统不 要了;我欠别人的,我尽量的还」。如果你还有丝毫留恋,就离不开六道轮回,那个麻烦大!因此,一切要放下,真正了解「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」,连自己身体都 不能保住,更何况身外之物!有,很好;没有,也很好。有,很快乐;没有,也很快乐。决定不为这些事情操心,真得大自在!21-090-0090

问:现代生活步调非常快,请问如何将步调减缓?如何减少烦恼?
答: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,问题就少了。最具体的方法是不看电视、报纸、杂志,你在家修行六波罗蜜。与自己生活行业有关的资讯,可以知道,可以接受;与工作 没有关系的事,不须操心。如此就日日天下太平,自在快乐!因此,必须放下与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事物。中国古人常讲:「知事多时烦恼多,识人多处是非多。」身 心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当别人向你请教时,有智慧则能为人解答疑难。18-014

问:念佛、读经好几年,烦恼习气仍在,对往生还是没有把握,请问怎么办?
答:功夫不得力的原因何在?佛教我们做的,没有做到;佛教我们不能做的,偏偏去做,结症就在此地。所以,儒家教导我们「克念作圣」,念是妄想、杂念,你能 克服妄想、杂念,你就是圣人。凡夫为何不能作圣人?就是克服不了妄想、杂念。念佛必须放下万缘,而你没有放下。执着里最严重的是我执,说得粗显就是自私的 念头。起心动念为自己,这个念头不能克服,就是作圣最大的障碍。
佛法将「善、恶」的标准,订在为我就是恶,为人就是善,这当中有道理。「为我」是增长我执,就是增长自私自利的念头。这个念头是六道轮回的由来,只要 有这一念,轮回境界就现前,就不能超越,所以为我是恶。几时能把我、私的念头断了,做到「无我」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。若再把分别断了,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统 统不分别,十法界就没有了,就住一真法界。
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,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有我、私,就是不知道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如果你知道尽虚空、遍法界是自己,你会爱人如己,你会以真诚、 慈悲处事待人接物,你不会糟蹋人,也不会欺负人,因为欺负人、糟蹋人是欺负自己、糟蹋自己。
道理明白之后,真正功夫从何处下手?一句佛号把分别、执着念掉;分别是所知障,执着是烦恼障,一句佛号能破二障。我们虽然天天念佛,念了几年,而功夫没有用在破障上,因此功夫不得力,生活不自在。
我、法二执破一分,就得一分轻安,就开一分智慧;能破二分,就得二分自在,就开二分智慧。确实身心世界一切放得下,真正觉悟「三心不可得」、「万法无 所有」,才是世尊所说的「无依道人」。因此,修行要着重效果,效果在破障,效果在开智慧。
最要紧的,还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断除,断不容易,先要能淡薄、能放下。别人喜欢的,我们给他;别人用夺取、霸占的,我们也给他,欢欢喜喜,绝不在 意。如果还有一念不平之心就错了,你还有「所有」。其实这都是一场空,谁要就给谁,你就会得自在,你才能自在往生,没有障碍。20-013-1224

问:读经、念佛已有一段时日,妄念还是很多,请问应如何对治?
答:这个问题很好,这是许多人的问题。如何对治?继续读经,继续念佛。换言之,妄念不能降伏,是读经、念佛的功夫还不够。若读经、念佛如理如法,效果就快 速;不如理、不如法,效果就缓慢。真正做到不退转,能伏住妄念,功夫得力,不外两种原因。一、过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非常深厚。有许多年岁大的念佛人,甚至 于不识字,也没听过经,有人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,他就老实念,两年、三年就能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,坐着往生。这是过去生中善根、福德深厚,《弥陀经》说: 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念了许久,功夫仍不得力,无法控制妄想杂念,这就说明我们的善根、福德不如他们。
二、能不退转、功夫得力是明理之人。佛经上的道理能透彻明了,可以弥补善根、福德之不足。所以,在佛法教学中,听经、研教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,能帮助 善根未成熟之人提前成熟。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,未曾中断,学生经过四十九年听经闻法薰习,个个都成就了,最低成就也是证须陀洹果,绝大多数是证阿罗汉 果,真正是了生死、出三界。
为何读经功夫不得力?我们只是读,不解其义。读经要「深解义趣」,解得愈深、愈广,功夫愈得力。单单很专心的读,也只能说是摄心。读经一小时,这一小 时没有妄想,或是妄想少了很多,只能得此效果。若每天读经两小时,二十二小时打妄想,功夫怎能得力!但是深解义趣就不同,这个力量大。初学佛之人不能不听 经,要多听,反覆去听,才能收到效果。
唐朝终南山道宣法师,是中国律宗第一代祖师,他听《四分律》听了二十遍。要听二十遍谈何容易!现在我们听经很方便,只要有一套录影带、录音带或光碟,就可以天天听,不必跋涉山川那么辛劳。
听经是定慧等学,不但修慧还修定。专心听经摒弃一切妄想,这是修定;触动善根,豁然大悟,这是开慧。所以,听经是福慧双修,对于中等根性之人,这是开智慧的好方法。
唯有教理透彻了,念佛功夫才会得力。不但念佛如是,参禅、持咒,无论用何种方法都会得力。凡是修学功夫不得力,都是解得太少。智慧不能伏烦恼,不能转 烦恼,就会有此现象。这也是自古以来每位修行人都会经历的,不必害怕。我是天天读经、讲经,四十多年才能渐渐伏住烦恼;回想过去,十年才功夫得力,对于经 教才能得心应手,左右逢源。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,没有一天空过才行,若是断断续续就很难了,可能一生都没有成就。
佛所讲的一切经,古人称作「妙法」,它妙在每部经都具足「教、理、行、果」四法。不但一部经具足这四法,每一句经也具足四法,乃至于每一个字都具足四 法,那就真妙了。「教」,是世尊真实的教诲,真诚的教导。「理」,字字句句都是依真实道理说出来的,字字句句都含着真理。「行」,字字句句都是至善的「行 为」,中国儒家讲的「止于至善」,佛法落实了,善到极处。「果」,就是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就是没有妄念的享受,并不是富贵的享受。
佛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,就是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。教,决定相信,绝不怀疑;理,要透彻了解;行,要认真落实;最高的享受就可以证得了。我们读经、念佛 若具足信解行证,功夫就得力,进步就非常快速。近几年,同修都非常精进、用功,但是功夫得力的人少,使我们意识到「深解义趣」之重要。若对于经教要深解, 就要多讲。
此次我以深广的方式,来讲解《无量寿经》。每次只讲几句,有时一句讲五、六个小时,甚至于还超过,就是希望大家能透彻理解。《华严经》也采取此方式讲 解,目的是希望听众能得真实受用,而且字字句句一定要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。无论从事于哪个行业,处事待人接物、交际应酬统统都用得上,佛法对我们就有真正 利益。佛法是我们生活的指导原则,依照此原则生活,就过佛菩萨的日子。
所以,对治的方法,依旧是多读多听。多读是修定,帮助记忆,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场合,对人对事对物都能想起佛的教诲,好处在此地。解得愈深是慧,智慧开 了,对于佛的教诲的应用愈灵活、愈自在,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就得大自在、大圆满。入了这个境界就得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人能生活在欢喜中,就 真正离苦得乐,也不容易衰老。古人常讲:「忧能使人老」,天天生活在欢喜里,衰老、疾病、患难、灾殃就逐渐远离,佛法讲消灾免难,确实是真的。
我劝同修一定要多听经,听经时间愈多愈好,到你真正理解、明白了,就可以专门念佛,你念佛的功夫决定得力。只要功夫不得力,赶紧多读经、多听经,对你 决定有帮助。很多修行人疏忽了这件事情,认为研经、听经不重要,虽然很勤奋、很精进,功夫还是不得力,原因在此地。现在我们讲经的光碟都相当完备,尤其是 电脑网路,只要有电脑设备都能收得到讲经画面。今日佛法传播,就要利用这些科学技术,将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庭。20-014-0323

问:念佛、读经多年,仍未能摄心降伏习气、烦恼,请问原因何在?
答:原因是习气、烦恼太重,读经、念佛的功夫还不够,要认真努力继续念佛、继续读经。若希望早一天能收到效果,一定要依教奉行,该放下的要放下,该看破的 要看破,真正能做到看破、放下,就容易摄心。20-014-0326

问:有时觉得自己已经把毛病改掉了,可是还有一些现象,请问还要再改吗?
答:这些现象就是「习气」,还要再修正。譬如要对治瞋恚习气,面对外来的逆缘,就要懂得逆来顺受,不与人结冤仇。因为冤冤相报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最是可 怖!年轻人吃点亏没关系,要尽心尽力照顾老病,常常想到自己也会老,种善因必得善果,自己老的时候也会有人照顾。21-018

问:这是昏沈的烦恼很重。克服的方法,就是你把自己读经的声音录成录音带,当你诵经时,把录音带放很大的声音,你跟着念。你也可以走着念,用经行、散步的方式,不要坐着念,就能克服睡眠的烦恼。21-157-02?
答:首先,要知道什么是魔,什么是怨。开经偈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绝不能错解佛的意思。佛跟我们讲,魔、怨不在外面,在自己内心。《八大人觉经》中,把 魔归纳为四大类:第一、五阴魔。五阴魔如何降伏?一定要修戒定慧,《般若心经》云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」五阴魔就消了,所 以降伏五阴魔要智慧。第二、烦恼魔,第三、死魔,第四、天魔。
五阴是自己,烦恼也是自己,死还是自己,这三大类是属于自己的;只有天魔是身外的,天魔是指身外所有一切诱惑。譬如,财色名食睡现前了,你动不动心?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生起贪爱之心,你就着魔了。为什么?把你内心的烦恼魔引起来了。见到外面境界不称心、不如意的,就生起瞋恚,瞋恚是烦恼魔,这把你的五 阴烦恼魔勾引出来了。现前社会有许多吸毒、犯罪,那都是要你命的,这是外面的天魔勾引你的死魔。
「怨」是怨家,也不在外头,而在内心。佛经上讲「十恶怨家」,身造杀、盗、淫,口有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意有贪、瞋、痴,这些都要远离。反之, 「十善厚友」,即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是最好的朋友,你不能离开。
佛在大小乘经论中时常教导我们,十恶怨家要离开,十善厚友要交结,这就能降伏魔怨。由此可知,降伏魔怨真正的功夫是在内心做,内心没有魔、没有怨,外 面跟你结什么样的冤仇都能化解。因此,外头无魔亦无怨,外面的魔怨是心里面的魔怨变现出来的境界。21-157-0002

问:请问如何破烦恼离五欲?
答:一定要随顺佛菩萨经论的教诲,才能离开。首先,你要能辨别、认识清楚,然后才知道远离。事实真相要是不清楚,就没有办法离开。知道邪正、是非、利害、 得失,自然就能趋吉避凶,化敌为友,化怨为亲,不与一切众生对立,这就对了。21-157-0002

问:弟子经常失眠睡不着,心恐拜佛不够精神,但虽有一点不适,还可以坚持拜佛,请问这是否业障重?
答:对,是业障重。但业障重不怕,要有毅力、决心克服这个关口。拜佛的方式有很多,如果要对治昏沈,可以加快拜佛的速度,就像追顶念佛。如果快速度拜佛, 一个小时可以拜两百拜到三百拜,这时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了。聚精会神,身礼佛,口念佛,心想佛,就能消业障。21-157-0002

问: 现前灾难频繁,请问学佛人应该如何处之?
答:从最近的报纸资讯都能看到,这次恐怖分子的问题,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,这有可能会爆发生化核武的战争。学佛人的心要定,决定不贪生怕 死,不惊不怖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一点恐慌都没有。战争来到,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日子,欢欢喜喜!
从现今起,一定要断恶修善,从念头上断。对一切人、事、物,一个恶念都不能有,才有把握往生。极乐世界是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若我们不是上善,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善的标准是「净业三福」,最低限度要做到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这四句真正做到,念佛生凡圣同居土。凡圣同居土跟方便土、实报 庄严土平等,这是一切十方诸佛剎土所没有的。净土的殊胜就在此地,所谓「一生一切生」,不要把这个机会错过了。这世间不值得留恋,要全心全力向往极乐世 界。
起心动念为我、为我的家庭、为小团体,此心量很小,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很低。全世界众生很可怜,不知道佛法,不晓得念佛,我们声声佛号都为他们回向, 此心量就大,量大福大。不要问有无效果,诚心诚意念,自然就得感应。为全世界苦难众生念佛,昼夜不间断,就很如法。21-117-0001

问: 请问如何去除贪瞋痴?
答:佛教导我们,贪瞋痴是众生最严重的病毒。我们现在谈到病毒感觉很恐怖,事实上一切病毒的根源便是贪瞋痴。如何对治?佛教导我们用戒定慧三种方法:戒律 对治贪欲,禅定对治瞋恚,智慧对治愚痴。所以,勤修戒定慧,便能断除贪瞋痴。21-058-0001

问: 请问如何减轻妄念?
答:要达到妄念不起的方法有很多,佛家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;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。妄念不起是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修学最后的目标,因为妄念不起 就证果了,最低限度是证阿罗汉,更高的即成菩萨、成佛。所以,凡夫与佛的差别,就是佛无妄念,菩萨、罗汉无妄念,凡夫有妄念。
妄念应如何克服?祖师大德常用的方法,不外乎三种:一是「教理」。天天读经研究教理,渐渐的觉悟了,了解事实真相,妄念自然消除;二是「参禅」。参禅 不一定是打坐,身虽然打坐,坐得很像样,心仍胡思乱想,根本无用。《六祖坛经》说:「何谓禅?何谓坐?」即是「外不着相为禅;内不动心为坐」,因此禅坐是 有其意义,并不一定要有此形式。外不着相是不受一切外在境界的诱惑,外在「财色名食睡」的诱惑,见而如如不动,心不起贪瞋痴,此为禅坐。所以,大乘经说 「行住坐卧都是禅定」,禅定并非只是坐着,站着也是禅定,走着也是禅定;另外一种更方便的方法,也是最多人提倡的,就是以念佛修禅定。
外不着相、内不动心,是修行的总原则。无论修任何法门,若起心动念还受外在境界影响,则形式只是虚有其表,装模作样,皆非真实。必须要做到外不着相、 内不动心。为何佛教我们「外不着相、内不动心」?《金刚经》说得很好,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。众生能得的是心,能得的心却不可 得。外在一切的境界是因缘所生法,凡因缘生法皆无自体,「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」,所得的决定不可得。
《大般若经》中「不可得」三字,佛重复了约一、两千遍。阅读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,全文可能还记不得;但「不可得」三字一定记得很熟,因为重复的次数太 多了。正是教导众生能得不可得,所得也不可得,妄想自然消除,亦不会受外在境界诱惑。任何外在境界皆是梦幻泡影,《金刚经》最后总结论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 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。称心如意的好境界,是假的;再恶劣的境界,也是假的。外在境界一切归于平等,心即清净。顺境不生欢喜心,恶劣环境亦无 烦恼心,心永远是清净、平等,生活自然充满高度智慧,即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了。21-076-0001

问: 有些人瞋恨心很重,经常无来由的发火,即无明火,请问这是什么原因?如何化解?
答:瞋恨心重,说明这个人的业障、习气很重,很容易生瞋恚心,看人不顺眼,看事也不顺眼,这是他的业障。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,他是善知识,为什么?没有 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,天天来骂你、侮辱你、欺负你,你的忍辱波罗蜜到何处修?所以,遇到这些人,我们一切承受,合掌恭敬,接受教训,一句话也不回。他说完 了,谢谢他,阿弥陀佛!他每一次骂,你都是这个态度,久而久之,他会觉悟,他会感动。绝对不可以对骂,对骂就没完没了。他一个人骂,骂累就不骂了。他在那 里骂,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,让他骂,这是消自己的业障。他替我消业障,我应当感谢,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。如果别人赞叹你,也不要生欢喜心,这未必是真 的。人家恭维你,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,要生惭愧心。21-080-0001

问: 结婚有家庭的人,请问如何断情执?
答:情最麻烦的是「执」,只要不执着就行了。在家也是菩萨,善财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识,在家的占大多数,出家的只有五位。他们没有分别、执着,所以 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;而我们的妨碍是分别、执着。人要是真正得定开慧,心跟宇宙合成一体,虚空法界就是自己,没有执着了,情就变成智慧,转情为智,转 烦恼为菩提,转生死为涅槃,这就是功夫。他如何能转,我们为何转不了?我们迷惑,迷就不能转,悟就能转。所以,佛法修学关键在「破迷开悟」。 21-080-0001

问: 我学佛二十一年,听经、念佛时,常常有几个鬼阻拦,这些鬼能控制电视、电脑、电话。我诵经时,眼前常被蒙上白纱,真是苦不堪言,所以常有求死之心。在无助之中,请求恩师开示,告知化解的方法。
答:这是怨结。要跟冤亲债主化解,跟他谈条件,他接受之后就离开了。我们可以把修学的功德都回向给他,这样并不是你的功德都没有了,自己还是有。好比我们 自己是一支点燃的蜡烛,光明遍照,迷惑颠倒的人也是一支蜡烛,但没有点燃。所以,我的光借他,把他也点燃,他亮了就得利益,也开智慧。而我的光明无丝毫损 失,这就是回向的意思。并不是我回向给他,我的灯为他点燃后,我就灭掉了,没有这个道理;而是愈回向愈殊胜。所以,若是功德不肯给人就是吝法,吝法的果报 是愚痴。
财富、聪明智慧都可以帮助别人,健康长寿不是为了享受,而是替别人服务,这就是回向。所以,诵经、念佛、吃长素,这些功德都回向给冤亲债主,他接受 了,你往后修行就一帆风顺。决定不能有求死之心,要知道自杀会堕地狱,自杀不能解决问题,到来生还是不能解决,只有给自己增加痛苦,所以所有宗教都禁止自 杀,要晓得此理。21-247-0001

问: 弟子已经六十三岁,非常努力修行,一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但学佛的三年当中经常生病。今年五月份以来又是头昏脑胀,四肢无力,而且右半个脸麻木,头脑极 不清楚,什么都记不住,看碟片就睡觉,修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,医院又查不出病因。我想这是冤亲债主向我讨债,每天忏悔业障向他们道歉,并将诵经念佛功德回 向他们,至今三个多月没有好转。也许我修行方法有问题,敬请老法师慈悲开示。
答:你的见解、想法很正确,没有问题。你现在这个境界转不过来是你功夫力度不够,你要有信心,不能灰心、不能退转,继续再念下去。你再念三个月也就有效 了,一定要加强功夫。念佛人求生净土,对于这个世间决定没有贪恋,要万缘放下,一心求生净土,这非常非常重要。你看我们刚才这个讯息,金善日被人家砍头, 他的灵魂没有离开他们念佛的道场,十三天他就往生了,《弥陀经》上说,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,这十三天当然他有成就了,关键就在你是不是真的放下。
我可以说每一位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过这个法门,为什么没去得了还再搞六道轮回?就是放不下。五戒十善是人道,天道的标准更高。所以佛教导我们三皈, 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;净业三福是修行的根本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如果是学佛,那再加上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 仪」,其中我们讲到最低的限度就是《沙弥律仪》,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你有没有做到?你要没有做到肯定堕三途。21-251-0001

问: 每次念佛忏悔时,念到「往昔所造诸恶业」时,经常不由自主浮出自己过去所做的错事。我明白这种浮现会影响修行,应用什么方法不再让它扰乱我?
答:这个毛病在修行的过程中,都是免不了的障碍。如何去除这个障碍,方法很多,但最重要是要从根本修!所以,我们要先学《弟子规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。《弟 子规》是世间法的根,世间的伦理道德,学问之根本。《十善业道经》是佛法的根,无论大乘、小乘,宗门、教下,显教、密教都是以这个为根。
不从根本上修,那是好高骛远,如同让一个小学生读博士班,就算读十年也毕不了业。因为他没受过基础教育;如果行的话,国家办小学、中学不是浪费吗? 《弟子规》好比是幼儿园,《十善业道》好比是小学,这是根,不扎根就去不掉妄想、业障。所以要去掉你的业障,你的妄想,还须从这两门老老实实学,学好之 后,就有根本了。然后再依照净宗的经教修学: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业障就会消除,这不是假的。古人能做到,现在人为什么做不到?你要把原因找到、消除,才 能够真正帮助自己;能帮助自己才能够帮助别人。21-267-0001

问: 法师常说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念头一起即一声佛号盖过,保持心清净。多年修学实践中,尚有妄念、烦恼时多时少浮现,参学到《优婆塞戒经》在「义菩萨 品」中,世尊说自己在因地修行时,把烦恼、恶友当作菩萨道庄严伴,甚至长时具足烦恼、痛苦,因为有自在力,绝不让自己退转,并成就了义菩萨四条,请法师集 合起来做较深入的开示。
答:《优婆塞戒经》里世尊的例子,我们凡夫学不到。为什么?你看《梵网经》里释迦牟尼佛说他这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是第八千次;换句话说,早就成佛 了,这次是来表演的。在经论上佛常说,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有八万四千法门,是不是一个法门对治一个烦恼?不是的,佛在《华严经》所说的让我们了解任何 一个法门都能够断一切烦恼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但是众生根性不一样,修学环境也不相同,所以,最容易、最稳当、最方便的还是用持名念佛。「不怕念 起,只怕觉迟」,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觉,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方法都方便,人人都会用,问题是你能不能坚持!妄念,无论是善念、恶念、无记,只要有念头起,你 的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,就把它换过来。
所以《大集经》上佛说,念佛是无上甚深禅,比宗门参话头、观心、参究方便多了,而且又很容易。我们学习一定要契合自己的根机,应当走易行道,不要替自 己找麻烦。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记载许多人念了三年就成功,真正念佛是这样殊胜。这并不是他们三年寿命就到了,而是念佛功夫到了,他往生自在,虽然 还有寿命,但是不要了,他真想早点去。这个功夫并不是很深,净宗讲一心不乱有三个层次,最高是理一心,其次是事一心,再其次就是功夫成片。说实在话,理、 事一心不乱,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做得到,但是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。
理一心不乱,所有烦恼都断了,那就是法身菩萨,生实报庄严土;事一心不乱等于阿罗汉,见思烦恼断了,尘沙、无明没断。见思烦恼断了,往生就自在,想什 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,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没有关系,但是这都不是我们可以做到的,我们能做到的是功夫成片,也就是心里除了一句阿弥陀佛外,没 有其他杂念,这是功夫,也是最浅的念佛三昧。妄想、杂念没有断,但是佛号得力,佛号确实把妄想、杂念伏住,像石头压草一样,真压得住。这种功夫我们每个人 都可以做到,根性利的,七天可以做到;功夫、根性差一点的,我想七年总应该可以做到的。
那我们学佛总有好多个七年了,为什么还做不到?不用功!就是警觉心不够,烦恼起来让它起,不知道第二念要换成「阿弥陀佛」,这就不行,所以问题还是出 在自己。法门一定学一个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不能换第二个,否则前功尽弃。我们用念佛法门,我们又学《优婆塞戒经》,又学《金刚经》,那麻烦大了。每个 经的修学方法都不一样,常常换方法,你的功夫怎么会得力?一门才得力,才能把烦恼伏得住。所以要具足信心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21-269-0001

问: 弟子不贪爱财色名食,但每天总要花很多的时间睡觉,精神还不能集中。每天做四个小时兼职工作,做家务也很散乱、吃力,常生烦恼,紧张、忧虑,身体愈来愈 差,不知是否跟年龄渐大有关系?现在五十一岁,老法师常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我虽然不去想自己年龄渐大,愿意多用些时间听老法师的课,但实在有心无力。 请老法师指教应该怎么从生活当中克服?
答:五十一岁还很年轻,但你是愈睡愈迷惑!睡觉是昏沈,哪有睡过了时候精神变好的?没有这个道理。很累的时候可以休息,所以这个念佛堂,和澳洲净宗学会的 念佛堂都是这个方式,念佛堂旁边有两个大房间,里面是通铺,一边是男众用的,一边是女众用的。念累了你可以去休息,海青不脱,一醒过来赶紧上念佛堂,这个 方法好。我们这个方式也是采取祖师大德的教诲,念佛堂不需要法师来带,以绕佛为主;绕累了可以止静坐下来,希望坐下来的时间少,绕佛的时间长;实在是疲倦 了,可以到旁边房间休息,休息好了赶紧再进念佛堂,二十四小时不中断。
我们的佛七是七十天,十个佛七连着打,一年四次,就是春夏秋冬每一季都举行一次,也为了便利同学。同学们到那边去的时候要预先报名,因为名额有限制。 一般申请到澳洲观光旅游,澳洲都会给你三个月,所以你参加一个佛七时间正好,七十天。这是真正在那里用功,七十天不说话,连电话都不接,就等于是和外面完 全断绝。生活起居有人照顾你,心会静下来,所以静就能生慧,慧就有悟处。
紧张、忧虑,身体愈来愈差,是睡多的毛病现前了,想克服就每天少睡一些,最有效的克服睡眠方法是拜佛。先从每天一百拜开始,早晨早点起来拜五十拜,晚 上晚点睡拜五十拜,然后慢慢增加。如果嗜睡严重的话,你要真有毅力、决心,每天拜个三百拜到五百拜,我早年初学的时候,一天拜八百拜,能够消业障,早晨拜 三百拜,晚上拜三百拜,中午吃过饭之后拜两百拜,一天拜八百拜。拜了之后很受用,拜佛是最好的运动,心清净,身体每个部位都运动到。 21-269-0001

问: 请问怎样赶走睡魔?如何对治懈怠?
答:在佛法里头,精进就是对治懈怠的,方法很多。譬如听经、念佛有昏沈,可以离开座位,去走走,站在那边听,或者经行听经,都可以。有很多方法可选择。21-271-0001

问: 我学佛至今已经一年多了,遇到很多境界,但自己还是按照习气办,过后又懊悔不已,为此非常烦恼、伤心,像我这样的人能否往生西方?
答:依教奉行是最重要的,这样对往生才能有把握,你现在的疑问都是因为你对经教不熟,一定要多听经。多听经多学经教会帮助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,也明了我 们现在的娑婆世界。当我们有正确的认识,就能下定决心到极乐世界去,也能下定决心要倒驾慈航来度这些众生。故看到这个世间一切恶都不要放在心上,因为他没 有受过圣贤人的教诲,也没有学佛,当然会受到感染,不要去责怪这些人。21-272-0001

问: 我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婆,目前遇到最大障碍就是在读经念佛时浮起的妄想杂念,如何忆佛念佛?怎样才是无念而念?总找不到下手之处。《无量寿经》后面附有《净 修捷要》,夏老居士在缘起中说「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,妄念不易乘隙,而正念自得现前。」我看后十分高兴,此简课把《无量寿经》念佛法门的精准都包含在 内。记得净空法师讲过「无念是无妄念,正念还是有的」,我就想到是否可以用此简课把妄想杂念压住,在绕佛念佛时妄念浮起,马上背诵简课,想简课多了,妄念 自然会少了,这样做与忆佛、无念而念是否有些相近?我的想法对不对?
答:你的想法不对。在诵经、念佛的时候,妄念很多不怕,这表示自己功夫还不得力,若伏不住烦恼,就要加强用功;就好像你肚子饿了,吃一碗饭没饱,不要紧, 再吃第二碗,还没饱,再吃第三碗,你就吃饱了!故不要害怕,认真努力,你再有个三年五载的功夫,妄念就可以伏住了,不要着急。21-274-0001

问: 弟子念佛会着相,无法一心念佛,而且有孤独感。学佛之后反而造的罪业深重,请问弟子是否需拜八十八佛或《梁皇宝忏》等,以求消罪业?
答:多听经就好了。常常听经,理论事相明白了,自然就能减少过错。21-275-0001

问: 自学佛以来,由于业障深重,在佛学上有很多疑问;在日常生活当中,会起很不好的念头,但无法控制。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坏念头?
答:最好的方法是讲经。我喜欢上台讲演,劝别人就是劝自己,别人听不听没有关系,自己劝自己的次数多了,自然就改了。还有,把精神集中在听经、读经、研究经教,就不会有恶念。21-275-0001

问: 吃素、皈依已经好几年,但是偶尔在梦中会看到或吃到不该吃的东西,感到很害怕,怕会障碍自己临终见不到佛来接引,请问该怎么办?
答:出现这种现象是说明你的习气很重,修学的功夫敌不过习气。但是不必害怕,要认真努力、要坚持,二十年、三十年都不间断,自自然然就转过来,所以需要时间和功夫。21-275-0001

问: 以前听从印光祖师、广钦老和尚等都劝人持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本也想立定志向,不换题目。但最近又听闻其他法师说,六字大明咒、南无观世音菩萨、南无地藏 王菩萨种种功德利益,遂使弟子心起无明,弟子咸认为只要利益大,都能事半功倍的,若埋头一路念下去,终有感应道交时。故请法师慈悲开示,弟子应如何对治?
答:你的业障很重,重在见异思迁。天天在换题目,恐怕到老都一事无成。若想找一个快的方法,一句佛号「南无阿弥陀佛」是最有效的方法,但你不相信。诸佛如 来都称赞,念阿弥陀佛功德第一。慈云灌顶法师说,当所有经忏都忏不了的罪业,最后还有一句阿弥陀佛,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超过所有一切的经忏佛事。
从前台中李老师,做他的学生须有三个条件,第一个条件只可以听他讲经,其他法师大德、在家居士讲经,一律不准听。第二条从今之后看的书,不管是佛书、 世间书,都要经过他同意。这个是师承,当自己完全服从老师时,老师会对你负完全责任。所以问题在于你自己。21-275-0001

问: 念佛会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来,身体支持不下去,请问要如何克服?
答:初学的人往往有这种现象,这是功夫不得力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讲经说法的大会里也有不少人在打瞌睡,所以这是一般的现象,也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,你不必太忧虑,但是要想方法来克服。
一般念佛打瞌睡多半发生在止静时,就是打坐的时候,闭着眼睛念佛,没有多久就睡着了,这是昏沈。另外一种现象是坐立不安,就是妄念特别多,心里七上八下,这是掉举。这都是功夫不得力,但是一定要克服。
若发生昏沈现象,就起来经行不要再坐了。经行就是散步,也就是散步念佛。或者用拜佛的方法,恭恭敬敬拜佛,拜几十拜,拜一、二百拜,瞌睡自然就没有 了,你要懂得如何来调适身体。如果是妄念太多、妄想纷飞,此时就定下来用打坐的方法,精神着重在佛号上,或者观想供的佛像,或者观想佛经上所讲的理论,使 精神集中,妄想渐渐就会减少。总之,要把念头转过来,不要让杂念、妄想继续发展。
而佛经讲的「三十七道品」,七觉支(七菩提分)就是对治这两种毛病的方法,可以仔细去看看。24-007-00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