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. 经句篇

问: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若欲食时。七宝钵器。自然在前。百味饮食。自然盈满。虽有此食。实无食者。但见色闻香。以意为食。」请问「若欲」是动了妄念吗?若真有起心动念,五欲的其他四欲亦会起现行吗?
答:这是属于初往生的 人,到达极乐世界时间不久,他还有这个习气,习气一现行,境界就现前。由此可知,西方极乐世界无不是随心所欲,所谓是「心想事成」。这是食,其余的还有财 色名利种种欲望,会不会现前?可能会现前。现前会不会造业?不会造业。为什么?一现前,立刻就知道了,就觉悟了,所以见色闻香的境界就消失了。因此,在西 方极乐世界断烦恼、断习气快,原因在此。
在西方极乐世界,所 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「上善」,是指等觉菩萨,如观音菩萨、势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他们环绕在你的周围,不 管你起什么妄想,他们都有方法帮助你。所以,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环境好,那是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。
我们修学有疑惑,一定要清楚,因为「疑」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。我们对于世尊、弥陀及这些诸大菩萨决定没有疑惑,对于我们的道业就有很大的帮助。所以,有疑要问,要断疑生信。21-090-0067

问:一切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请问佛菩萨是否也是如此?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到底应如何想,或是不想?
答:你若不想就是修无想定,果报在四禅无想天,无想天是外道天。你定功成就了,能伏住妄想,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来,你伏不住就堕落了。我们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,妄想很多,怎么办?佛菩萨教导我们想善不要想恶,因为想恶与三恶道感应,想善与三善道感应。
一切法从心想生,想 贪瞋痴就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报。由此可知,佛菩萨为何教我们念佛、想佛?念阿弥陀佛、想阿弥陀佛,将来果报在极乐世界,所以往生到 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生。凡夫学佛没有第二个方法,决定要随顺经典的教诲,佛教导我们做的决定要遵守。
念佛决定要修十善 业,《无量寿经》教导我们修行的纲领,就是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;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;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。《观经》的「净业三福」是学佛的基础。世尊 教导韦提希夫人,就是教导我们大众,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,先教她扎根,把修学的基础打好。「净业三福」第一条是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 修十善业」;第二条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我们不受三皈怎么行?不受三皈,不受五戒,就自以为是,那是贪瞋痴慢在作祟,这是严重的烦恼。诸 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谦虚,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,所以我们要从谦敬中去学习。21-090-0070

问:请问「尘沙烦恼」与「无明烦恼」是什么?
答:「尘沙」是比喻,比 喻数量多。你的烦恼太多了,从早到晚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,算不出有多少烦恼,所以比喻作尘沙。「无明烦恼」是对于一切事理、性相、 因果都不能明了。这些事情本来是明白的,明白这些理事、性相、因果的人,就称作「佛菩萨」,不明白的人就称作「凡夫」。21-090-0071

问:《无量寿经》证信序的「众成就」提到:「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诸天梵众,悉共大会」,经文中没有提到无色界天,请问无色界天是否参加这个法会?
答:无色界天不能参加这 个法会,因为它是佛经讲的八难之一。无色界天也称作「长寿天」,人住在这种天里面,什么都不想学,佛来了也不理。这种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,没有佛法,所以 属于八难之一。「八难」是指遭什么难?没有圣贤人教导。因此,无色界天没有参加法会。21-090-0076

问: 弟子对《楞严经》的一部分内容始终弄不明白,即是富楼那问佛:「若此妙觉本妙觉明,与如来心不增不减,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。」「无状忽生山河大地」 涉及世界最初起源,请问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?如果不是,那是什么?如果是,岂不是有佛无状而生山河大地?修成佛岂不又有无明产生?经文中解释「又如 金矿杂于精金,其金一纯,更不成杂」,问题说金矿杂于精金,不能同「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」比较,金矿杂于精金已经不明了,非为妙觉觉明如来 心,请开示。
答: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 能讲得清楚,你可以详细去读第四卷,这段经文是富楼那尊者提出来的,释迦牟尼佛为他解答。经文若是念不懂,你可以去研究注解。《楞严经》注解最着名的,古 时候的代表是宋朝《长水疏》和明朝《楞严经正脉疏》。近代人对《楞严经》的着述也有十几种,而以圆瑛法师的《楞严经讲义》比较通俗,《楞严直解》比较扼 要,这些着述都可以做参考。21-090-0078

问: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知土如影像,恒发弘誓心」,请问意思为何?
答:这两句经文,前面一 句就是《金刚经》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这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在事实真相中,我们应该如何做?佛菩萨绝不消极,决不 是「一切如梦幻泡影」,什么都不做了。而是「恒发弘誓心」,恒是永远没有间断,弘誓就是四弘誓愿。菩萨在修学时,弘愿永远在推动他,即使成佛之后,弘愿也 不间断,这才是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
有许多人误会学佛是 消极的,而佛法绝不消极,佛法是无比的积极。佛教菩萨勇猛精进,从什么地方精进?就是誓愿精进。在没有成佛之前,断烦恼、学法门,成佛道是自利利他;成佛 之后,自利圆满了,就纯粹为利他,利益一切众生,哪有消极?如果释迦牟尼佛消极,他就不必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,教化众生。由此,我们能体会到佛法积极 的一面,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,决不是自悟就好了。
既然一切都是梦幻泡 影,何以还要积极的发弘誓愿?因为虚空法界是一体,有的众生没有觉悟,我们要帮助众生觉悟。就像这个身体局部麻木了,我们要不要帮它治疗?譬如你的腿麻木 了,你的手当然会替它揉一揉。所以,一切诸佛菩萨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是没有条件的,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。而众生有分别,不知道一切众 生与自己是一体,所以分自分他,就错在此地。
「心性幻化虚空法 界」,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?《华严经》云: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」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。芸芸众生和太空中的无量星球,从哪里来的?「根身影现国土 众生」,就是根身变现出来的。你真的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开悟了,才知道「心性虚空法界一体,根身国土众生不二」。你的慈悲心就像诸佛、法身菩萨一样,自 自然然流露出来,还需要别人来求你吗?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作众生不请之友。」哪里还要人请?要人请,你就不慈悲了。所以,「知土如影像,恒发弘誓心」是这 么来的。
这当中的事与理,我们都要清楚,自己的愿心才发得起来。否则,天天念四弘誓愿,念的是佛菩萨的,自己的四弘誓愿没有念出来,就得不到一点利益。所以,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愿念出来,才是真实功德。21-090-0082

问:请问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这两句话的意思为何?
答:讲得比较深远,「生 则决定生」是你的境界提升。「去则实不去」,因为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,你往哪里去?《中观论》说「八不」,就是形容这个事实真相,如来果地上如 是,凡夫亦复如是。六祖说:「不一样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讲的,差别何在?差别是佛觉悟,知道是不二,众生偏说是 二。这是因为众生的观念、思惟违背了事实真相,所以称作「凡夫」。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迷悟,除迷悟之外,一切体、相、作用都无差别。
这个我们现在体会不 到没有关系,要慢慢在修行功夫里面证实,这不是文字、言说,是要自己亲证的境界,没有入这个境界就很难懂。虽然自己没有这个境界,但总希望有一天能契入这 个境界。实在没有办法证得,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到西方极乐世界保证能入这个境界,而且非常快速。见了阿弥陀佛就懂了,没见阿弥陀佛,要靠自己修行功夫, 实在是不容易,因为你必须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断尽才会懂。你今天不懂,就是因为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障碍了悟门、智慧。21-090-0082

问:《无量寿经》说:「佛告弥勒,此诸众生,亦复如是」,至「往昔世中,过失尽已,然后乃出」。《无量寿经注解》中提到,「义寂云,但望胜乐,劣乐为苦,如欣上者,厌下劣定为粗苦等,虽名为苦,非苦受也。」请问其义理为何?
答:这含义很深,实在 讲,苦乐从哪里来的?从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来的。如果人离开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受是平等的,在极乐世界没有乐受,不会感觉得快乐,在阿鼻地狱也不会感觉得有 苦受。为什么?你的心是平等、清净。凡是有苦乐之受,这是凡夫,不是圣人。佛讲经随顺凡夫境界来说有苦乐,如果随顺如来果地的境界是清净寂灭。
《仁王经》讲五忍菩 萨,最高的境界是寂灭忍,寂是寂静,灭是灭妄想、灭分别、灭执着。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都灭了,哪里还有苦乐?我们就以禅宗惠能大师所说的例子来讲,「苦乐是 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你会吗?如果入不二法,我们现在这个地方,是不是华藏世界、是不是极乐世界?再问问你,这个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狱、是 不是饿鬼法界?你从这个地方去参,才能懂得真实义。所以,佛说一切法都是方便法,到最后佛告诉你,佛法也不能执着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你就真正契入 不二法门,契入一真法界。
极乐世界是不是真 有?真有。我们现在住的地球,是不是真有?真有。我们这个地球真有,极乐世界也真有,一有一切有。阿鼻地狱是不是真有?真有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历历不爽,只 要你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没断,无量的不同时空维次,它确实有。假如你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都断了,都放下了,这境界有没有?还是有,虽有但没有障碍,就是《华 严经》讲的「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」,就变成无障碍的法界。无碍就是一,所以《华严经》说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」「一」就是 无障碍,「多」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界,就是无量无边不同空间维次。所以,觉悟的人在乐没有乐受,在苦没有苦受,不是没有苦、没有乐。
我们何以有苦乐受? 因为执着有个「我」,我受了。「我」是什么?「我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,在《百法》里面是属于不相应行法。你执着这个抽象的概念,就有苦有乐,就 有迷有悟,有善有恶,有因有果。所以,虽然知道万法皆空,我们还是要断恶修善,还是要破迷开悟。21-090-0085

问:请问「诸法空相」如何理解?
答:「诸法空相」的意 义,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,都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。相有,但不是真实的。真妄的定义:永恒不变的就是真;会变化的,无论变化的速度快慢,都不是真实 的,就是妄。明白这个定义,我们就晓得人身不是真的。为什么?它会变化,它有生老病死,剎那剎那在衰老,所谓是青春不驻。
人是空相,一切动物、植物、矿物都不例外,因为山河大地、星球,乃至太阳系也有毁灭的一天,不过它的速度比较缓慢。所以,一切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迁,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,这种现象就称为「诸法空相」。21-090-0089

问:请问「真空妙有」和「一真法界」有关系吗?
答:有关系。真空妙有就 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,说法不一样,境界是相同的。如果我们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,就证得一真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,就是大乘法讲 的「入不二法门」。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空有不二。《心经》云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不二的意思。「色」就是妙有, 「空」就是真空,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21-090-0090

问:请问「无我」、「自性」意思为何?与天主教信仰有何异同?
答:佛法说「无我」,是 无一切众生执着的「我」,没有这个「我」,只有真我。大乘佛法讲「四净德」,就是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。「常」是一般人讲的永恒、永生;「乐」是一切苦都没 有了;「我」是自己能作主,自己能自在。譬如,你希望年年十八岁,但是做不到,因为会衰老,你就没有「我」。佛法里面得大自在,那是真我。「净」是清净, 身心清净、境界清净,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性德。现在这个相变了,佛说是「依报随着正报转」,正报是心、念头,我们的心不善,把本善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 界。
境界确实是随心转的,今天这个环境如此污染、不善,如果我的心清净、纯善,我居住的环境就是清净、纯善的。他的心不清净,行不善,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会变现虚幻的法界,他在里面就会受苦受难。佛菩萨的心纯净、行为纯善,即使在地狱里面,他也是住一真法界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示现三衣一钵,天天去托钵,实际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,虽跟我们的身体同住,境界、受用完全不相同。这个道理并不难懂,比如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,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,有人生活很欢喜,有人生活忧悲苦恼,所以境随心转,这是真的。
由此可知,境不是真的,身也不是真的,心也不是真的。真心是不动的,真心是离念的,我们还会起心动念,这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现前,用智了,你就是法身菩萨。
十法界里面,都是用妄心,到一真法界的圆教初住菩萨以上,他们用真心,不用妄心,所以永远住一真法界。但是他们可以应化在十法界里面,虽然应化,应化身还是住一真法界,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都要懂得。
与天主教的信仰有没 有异同?不一样,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。我们观察天主教的修行,他没有离欲,就是没有离开财色名食睡,没有离开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也没有 离开「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」。由此可知,可以肯定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而是生到欲界天。如果不断五欲六尘,他在欲界天;五欲六尘断了,心地清净, 财色名食睡的观念没有了,就生色界天,但还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是不同之处。21-090-0090

问:《要解》云:「利根一日不乱,钝根七日才不乱,中根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日不定。」请问这是什么意思?
答:这是一种说法。我们从蕅益大师这几句话来想想自己,利根念一天就一心不乱,我们做不到;钝根念七天才一心不乱,我们也做不到;当中的,则不必说了。很 多人念佛不只七年,为何还不能达到不乱?妄想、习气太重。妄想、习气的根何在?自私自利。会造作十恶业,根源都是自私自利。为何会自私自利?不晓得尽虚 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《无量寿经》上,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,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,还是钝根。我们跟阿闍王子等人差不多,生生世世都被自私自利害了, 所以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。哪些是性德?十善是性德。
现前经济不景气,我们与伊斯兰教交往,看见他们正在建造老人疗养院,我们帮助他。看见印度教在建造戒毒疗养所,我们也帮助他。许多人问:「你们为何要 这样做?」因为我们是一体,帮助任何一个众生,都是帮助自己,「生佛不二」,「自他一体」。明白了,我们做得欢喜、痛快;不明白之人,总是想侵犯别人,占 别人便宜,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
我常常跟大家讲,学佛想要功夫得力,就要从改变错误观念下手,第一就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,第二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这种心理与行为。这 两者能做到,学佛就有本钱,想得一心就有可能。若念念当中,还想控制人事物,占有人事物,一心不乱就永远得不到,这是老实话。凡是念佛功夫得力的,都是身 心世界一切放下,没有控制、占有的念头,这才能入境界。
学讲经的同学们,若不在这上下功夫,经就讲不好。念头真正转过来,经就讲好了,因为你本身是佛菩萨,佛菩萨讲佛菩萨的经,怎么会讲不好!学佛,学菩萨,就要像佛、像菩萨。
另一种说法:利根能七天不乱,钝根仅一天不乱,中根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天不定。这是说得一心的保持。这两种说法,前面一种是真实说法,后面一种是方便 说法。方便说法是讲不乱,不是讲一心。念佛的功夫能保持多久?上根的人七天心都不乱;钝根的人只能保持一天不乱。这虽然是方便说法,我们也做不到,若你真 做到一天不乱是钝根人,这就是「功夫成片」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要能保持。
我们今天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功夫不得力,有两种原因:第一是我们过去生中所培之善根、福德不足,《弥陀经》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 第二是我们听经太少,没有真正懂得经义。世尊在《金刚经》上教导我们要「深解义趣」,我们对于经教解得很浅,所以境界转不过来,这是我们的病根。过去生中 善根、福德虽然薄,若这一生有殊胜的因缘,每天有机会读经听教,也可以弥补过去善根、福德之不足,这一生也能成就。
我本身就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不足,但是这四十七年来,天天读经,天天研教,境界才转过来。若不是四十七年锲而不舍,仍然还是自私自利的心。美国人第一 个观念,就是如何保护自己,讲究隐私权,这是错误的,大家一定要清楚明了。20-014-0324

问:《无量寿经》第三十四品「心得开明」,请问「实当念佛」是否为因?「截断狐疑」等等是否为果?
答:这样也能讲的通。实在讲,这两句话是世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。「实」是实实在在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实实在在应当念佛,「念佛是因,往生成佛是果」。 「截断狐疑」就是决定不能怀疑,怀疑就产生障碍,念佛不能往生,这一生空过多可惜!20-014-0328

问:《地藏经》云: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。」请问为何如此说?
答: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我们冷静观察现代社会,经上所说的确实是事实。众生起心动念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争取自己的利益,这样的心行就是罪业。这 种说法,一般人很难接受,谚语所谓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哪一个人不为自己?外国人也讲「隐私权」,与中国人的观念完全相同。
佛为何说这是罪业?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现在变成凡夫,这就是罪业。为何会变成凡夫?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就变成苦恼凡夫。由此可知,妄想、分 别、执着就是罪。凡夫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与这三件事情相应,所以「起心动念,无不是罪」。
只要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。本来没有六道轮回,也没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都是我们不善的念头变现出来的。若将妄想、分别、执 着统统放下,就能脱离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,生如来家,与一切诸佛如来同一知见。千经万论,无非就是要说出此事实真相。
无始劫来,我们受烦恼习气的薰习太深了,所以古人常说「三天不读圣贤书,面目全非」。烦恼是贪瞋痴慢,对治的方法是必须要舍弃自私自利,放下对一切人 事物控制与占有的妄念。控制与占有,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,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,不是学来的。若让烦恼习气继续增长,必然造作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。 一般人总认为损人可以利己,实际上损人决定害己,害自己堕三途,害自己堕地狱。
可是这种烦恼习气已经根深蒂固,不容易断,起心动念就起现行,就想管别人的事,就想控制别人,希望一切人都听自己的。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根,也是三途地 狱的根,佛教我们要将此病根拔除。只要念头转过来,念念为众生、为社会、为世界,为别人着想,绝不想自己,这些毛病习气自然就断了。所以,我们每天读经、 听经、拜佛,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转念头。我们要想救自己,要想在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20-014-0510

问:《无量寿经》云:「假使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」,请问应如何理解?
答:何谓正觉?就是求戒定慧。我们要努力认真修戒定慧,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。如今之社会状况,求自度比什么都重要,自度而后才能度他,自己没有得度 时,想帮助别人是绝对办不到的。求自度最好的方法,还是印光大师的教诲殊胜。
今天世界动乱,人民生活痛苦,贫富贵贱皆苦,且没有安全感,不知日子要如何过,也不知道将来灾难如何变化。这些都是事实,但只要我们坚勇求正觉,都能度过。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随顺佛陀的教诲。
而《印光大师文钞》是很好的学习课程。我初学时,李炳南老师劝导我,忏云法师也劝导我,一定要好好的学习,要坚定信心、愿心,有信有愿,认真努力把经 教和祖师的教诲,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、思想见解,就可以消灾免难,感动鬼神,进而转变我们的生活环境。21-171

问: 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请问此句经文真正的意义为何?
答:此句经文,佛教导我们,念佛法门不是普通法门,所谓「难信之法」。非但一切众生难信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也难信。不单一般菩萨难信,许多法身大士亦难相 信。何以故?实在不可思议!经典中介绍,从凡夫修行到佛的境界,所需时间之长是天文数字,即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从何时算起?并非从我们现在算起, 而是从「断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超越六道、十法界,进入一真法界的那天算起,即是圆教初住菩萨。第一个阿僧祇劫,修满三十个位次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 向。第二个阿僧祇劫,再修七个位次:初地到七地。第三个阿僧祇劫,修三个位次: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上面才是等觉。在此过程中,此四十个位次的修学需要三大 阿僧祇劫的时间。好比上学读书一般,大学要四年才毕业,是从进入大学这天算起,大学之前不算!若将以前的时间计算进来,学佛成就的时间需要无量劫!
我们今天听闻佛法,对佛法有兴趣、生欢喜心,坐在此处听经两小时,不容易!外面街上的行人,你请他进来听经,是否坐得住?他为何坐不住?没有善根、福 德、因缘。所以,经上讲我们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是无量劫前就开始学佛累积的。但至今仍是如此程度,何以故?虽然天天念书,好像也在用功,但年年考试都不 及格,生生世世都不及格。虽不及格,但是无量劫累积的善根、福德是真有的。否则,此生纵然因缘具足,遇此法门仍然不会信受,今生依旧不能成就。
善根、福德究竟须累积多厚,才会相信念佛法门?《无量寿经》中介绍到,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,皆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佛为其宣讲《无量寿经》,其听闻 之后生欢喜心,并发愿将来成佛也如阿弥陀佛。仅动此一念,欢喜阿弥陀佛,还未发心念佛求生,他们过去生中就曾经供养四百亿佛,以此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往生 净土的念头还生不起来。换言之,今天遇到念佛法门,真正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,其过去生中供佛修积的善根福德,决定超过供养四百亿佛。如此深厚的善 根、福德,遇到因缘,方能成就!
所以,往生之人绝非普通人。你劝别人,别人不相信,不相信是正常的,相信才是不寻常。何以故?此法门是作佛的法门,念佛往生即是成佛,一生成佛,而非 成菩萨、成罗汉。所以,此乃决定一生成佛的法门,若无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决定不可能信受。我们明了此句经文的含义,自己遇到念佛法门生欢喜心,发此 决定求生的愿望,便明白自己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决定超过阿闍王子。21-058-0001

问: 《四十二章经》中「施饭转胜章」云:「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。」请问何谓「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」?
答:此句经文讲供养。供养再多的诸佛,比不上供养一位「无修无证之人」。何谓「无修无证之人」?大乘经告诉我们,如《华严经》的法身大士便是无修无证之 人。心地清净,离开了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此人是真佛。你供养的那些佛是着相的佛,是十法界中的佛。十法界之中,六道以上,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
天台宗所谓四教: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。十法界中的佛是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皆未离开十法界。此佛确实是从菩萨证得佛果,但其无明未破。天台宗所谓 「六即」,乃「相似即佛」,并非真佛。若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,就是真佛,如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称为「分证位佛」。但其尚未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即无上正 等正觉,这才是圆教的佛果。对此不可有误解。
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修行境界,我们无法想像。何以故?他们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已经契入所谓「无功用道」的境界了。此境界很难理解。从前李炳南老师 讲解到此处,举个比喻说,好比帆船借风力行驶,即将到岸之时,先收帆,再用竹杆撑到岸边。借风之力,有力就是有分别、执着,是有修有证;即将靠岸时,帆虽 收下,还用竹杆撑行,还是有修有证;离岸一、二丈距离之时,撑杆也放下了,任船自然前行,那就是无修无证。此境界高明!十法界之中的菩萨、佛皆是有修有 证,入一真法界方是无修无证。
所以,应在此处比较功德的高深。此句经文真正的含义是教导我们用清净心,不着相,离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如此修供养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、圆满的。若 有分别、执着,你的供养是有界限的、有范围的,再大的功德也变得很小,何以故?你有分别、执着,你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不相同。离了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 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广大。21-058-0001

问: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中有一句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请开示。
答:此句经文是讲精神与物质是一不是二,意义甚深。如果精神与物质是二,我们的心就不能转变物质;正因为它是一,所以心可以转变物质,佛才说「境随心 转」。物质就是色法,以「色」代表物质;以「空」代表自性,代表心性。为何以空代表心性?因为心性没有形相,是我们六根无法接触到的,眼无法见,耳无法 听,但是它确实存在,而且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。所以,我们起心动念能够转变外在境界,佛于唯识经论中常说: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此心想是空,一切法是色 法,色法是从心想变现出来的。因此,说「色不异空」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也就是说,色是现相,现相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现相;自性是能现能变,现相是所现 所变,能、所是一不是二。明此深理即非凡夫,此为圆教初住菩萨之地位,《华严经》讲的法身大士。因为确实真正的明了,所以烦恼、忧虑、妄想才完全没有了, 见解与诸佛菩萨无别。《心经》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,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,把整个佛法诠释得清楚圆满了。21-076-0001

问: 请问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、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意思为何?
答:此为佛教的名词术语。三千大千世界是说一尊佛教化的范围,有很多人说这是银河系。可是黄念祖居士的说法不同,他说「一个银河系只是一个单位世界」。那 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个银河系?十万个银河系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一尊佛的教区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死,只是离开地球,到别的星球去教学,他的教 区如此之大,无处不现身。此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空间。
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是名词,此句是印度梵文音译而来,中文为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就是我们学佛追求的目标。佛教是教育,决不是宗教。若把佛教视为宗 教,在佛法中就得不到丝毫利益。教育有学位,如大学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;而佛法中也有三个学位:阿罗汉、菩萨、佛。佛如同博士,菩萨如同硕士,阿罗汉如同 学士。
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译为中文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正觉就是思想见解完全正确。正确的标准为何?与事实真相不违背,称为正觉。「正觉」就是阿罗汉; 「正等正觉」是菩萨,境界更提高一层;「无上」就是圆满,没有再高了,所以「无上正等正觉」就是佛。此为佛教的学位,即是得到学位的三个条件。 21-076-0001

问: 何谓随顺、随喜?
答:随顺跟随喜都在普贤十愿的随喜功德,恒顺众生,这是法身菩萨所修的。随喜可以断嫉妒、瞋恚、傲慢;恒顺能够跟一切众生融合成一体。法身菩萨的境界是向 上提升,真正能够做到自己与整个宇宙是一体。但是初学也应该学习随顺、随喜,因为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重,当有嫉妒心的时候,就要破坏、障碍别人。故看到别人 得到好处,能生欢喜心,这就是随喜,没有嫉妒。能恒顺众生的人没有成见,不会强求他人依自己的标准来行事,能够随顺别人。
随顺就是不为自己而为整个众生着想,但是也要有智慧来判断。例如当别人的思想、行为,对社会没有重大的伤害,就可以随喜;若有重大的伤害,就不能随 喜。对我自己有重大的伤害,但对社会大众有重大的利益,我愿意舍己为人,随喜众生。随喜和随顺之心旨在为世间一切众生服务,是为护持正法。这个生命总会结 束,若是因随顺、随喜而丧失生命,你决定提升天道去了。
这些年来,我遭受别人毁谤、侮辱、陷害时,绝对禁止有人替我说话。我用反省的心来面对,所谓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我感谢他,提醒我自己有过失。这是自 己必须有的修养功夫。在《金刚经》上提到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,忍辱仙人不但没有一丝毫恨意和瞋恚,还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。歌利王的后生就是憍陈 如尊者,是第一个证阿罗汉的。歌利王的残害,使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中由第五名,超越了第四名的弥勒,而提前成佛。佛是不妄语者,从这个事情我们明了逆 境、恶缘不一定是坏事,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事情,以欢喜心来接受,学习释迦牟尼佛完全用善心,没有一点恶意回应他人的不善,这样才能随缘消旧业。 21-255-0001

问: 《金刚经》中「世尊而说偈言。若以色见我。以音声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见如来」。因弟子学识浅薄,当时我楞住了,我想我们一心念佛就是为了见佛,那念佛不是以音声求佛吗?
答:《金刚经》是禅宗修的,是性宗修的,不是净土宗修的,你修净土宗就是要见佛,修《金刚经》就是不能见佛。所以你要修净土,要读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 经》,可不能看别的经,否则你不能往生,因为夹杂就禅不禅,净不净,自己毁自己,释迦牟尼佛没有这样教你。佛讲的经,就好像药铺里头各种的药都有。如果这 个法门可以救你,就是药对了,病就好了,但是可不能吃错药,因为学错法门也可以让你堕阿鼻地狱。所以,学佛一定要有老师,老师就好像是医生、护士照顾你, 否则你就乱吃药。我们要想学《金刚经》上那些理论、那些境界,可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学,这是有层次的。佛所说的《金刚经》是为法身菩萨说的,因为他们能 离一切相,而我们凡夫做不到离相;但是净宗是着相修行,很能够契合现代人的根性,所以称为易行道。21-267-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