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语(六)

淨空法師_32

净空法语(第六页)

法语 251
人若做了一個害怕的夢,嚇得一身冷汗,實在是冤枉,因為夢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,何必認真?十法界一切依正莊嚴也是夢 景,觀一切菩薩從初發心至等覺菩薩,其所修所行亦無處所,不可執著當以為真,一切境界現前不迷就是菩薩。如何才不迷?第一,理要通達,事亦要通達,事理都 不迷是菩薩,對一切應做的事,決定要做,而絕不著相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2
一般人不了解佛是最上福田,所以菩薩供養佛,身體力行,給眾生作榜樣,願一切眾生一心向佛,常遇清淨福田。如真能遇到佛,承事供養,是多生多劫修來的善根福德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3
法身是理體,智身是般若,般苦是無分別智,無分別即不執著;心不執著,但對於善惡看得清清楚楚。不平等不能普入,即 生障礙。執著最大的是人我是非,有人我是非,智慧決透不出;銷除人我是非,平等心即現前。一年比一年淡,一月比一月淡,就是功夫;若淡一分,一真法界即接 近一分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4
覺悟一切萬法是假的就應當放下,放下即自在,放不下是顛倒妄想。往高深裏說,連佛的世界都是假的,覺後空空無大千,但是凡夫不到這個程度,最穩的辦法還是念佛求生西方,先免除六道輪迴之苦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5
不放逸:精進同三善根合起來即是不放逸(放是放蕩,逸是縱逸),就是過著有規律的生活。人若放逸就是對於貪瞋癡三毒不加節制,任性所為,肆無忌憚。不放逸剛好與之相反,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,有防惡修善的功能。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,精誠集中,故名不放逸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6
癡即無明,對一切事理真相不明。看起來癡的作用並非十分厲害,實際上他是煩惱的根本,很難斷掉,若真能斷掉即見性,禪家說的明心見性即指此事。修行人能照著煩惱,能察覺他,就有辦法控制他,禪家的觀心,就是觀心心所之生起,打那兒來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7
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建立國家首先要把教育辦好,教育的目的是「思無邪」,也就是讓大家都能夠有正確的思想和見 解。第一個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應盡的義務,這樣才能達到社會和諧、天下太平。中國古代教育的功能,就在於防患未然、防微杜漸,讓 大家都有共識的標準,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發生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8
中國人講「倫常」,「倫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有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和君臣五種。君臣,在現代社會,也就是老闆 和員工、上級與部屬的關係。「常」,是作人的基本德行,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。「五常」包括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五種德行:「仁」是推己及人,不但為自己著 想,也要多為別人想想。自己不喜歡的,不要加在別人身上。「義」是義務、奉獻,不要求報酬。例如:父慈子孝、君仁臣忠,這些都是本分義務的工作。「禮」是 禮節,人與人之間往來要有「禮」,禮有節度,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。中國自古以來,都是以禮治國,禮治比法治更好。「智」是理智,待人處世頭腦要冷靜,不可 以感情衝動,意氣用事。「信」是守信用,人無信不立。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,就是因為具備這五種道德,儒家講「五常」與佛法講「五戒」的意義相同:不殺生是 仁,不偷盜是義,不邪淫是禮,不妄語是信,不飲酒是智慧。雖然現代社會對於倫常道德已經不重視,但是我們身為佛弟子,還是應該遵守,因為這是常道、做人基 本的德行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59
心地純正、依教奉行的人不會著魔,因為邪不勝正,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,這些都是著魔的緣。所以一些喜歡感應、神通的人,就很容易著魔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0
七地以下的菩薩投胎,都會有隔陰之迷,更何況是我們凡夫,前世所造的業,不管是善是惡,遇到緣成熟的時候,都一定要受果報。所以古人說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為人父母者,對於兒女的教育、為他們選擇朋友應該要很謹慎,這關係到他一生的前途,影響很大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1
「五濁惡世」在從前還不是很明顯,但是在現前社會是處處可見。現代人生活很苦,不是物質上缺乏,而是精神上的苦悶。 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,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,大家不斷的造五逆十惡,種三惡道因:瞋恚心重的將來墮地獄;貪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墮餓鬼道;對於邪正善惡、 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的墮畜生道;造的惡業愈深重,生活就會覺得愈苦悶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2
真正念佛人,的確不會老、不會死也不生病。因為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中只有佛,佛沒有病,自然不生病。如果一個人 很健康,一天到晚想病,也會真的生病,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,才能夠得到殊勝利益。我們不念苦、不想病,日子過得幸福健康又快樂;即使往生極樂世界,也是活 著走的,沒有死苦。所以中國人說「返老還童」,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自然不難作到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3
「阿彌陀經」的文字雖然淺顯,但是義理非常深奧、很難理解,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,雖然不求解,也能夠深信不疑、信願持名,獲得真實利益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4
真正修五德、六和,就是續佛慧命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5
世、出世間法都應該以「五德、六和」為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兩個人住在一起都會鬥爭,即使一人獨居也不免自生煩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6
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,幫助讀書人安心求學,這是為國家培育人才,真正的大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7
修行的根本是「觀念」,觀是看法,念是想法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有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這就是修行。可是一個人,要真 正知道自己的過失,非常不容易。中國古人說,唯有大聖賢,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,我們天天對照經本,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,染污非常深重,所以修行,一定要 把自己身心的污染,點點滴滴都去除乾淨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8
佛法修學的綱領是覺、正、淨,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經題-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平等覺,不但是修學的綱領,也是修學的次第。平等的心一定清淨,但是心清淨不一定平等。換句話說,心地清淨雖然可以開智慧,但是不圓滿,一直要到平等心現前,智慧才會究竟圓滿,也就是成佛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69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文殊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,信心第一,「七」代表圓滿,正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。世、出世間法成就的第一個條件,都是要有堅定的信心,所以六種信心當中,「自信」最重要,而一個人成就的大小,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淺成正比例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0
孔子三十而立,「立」就是立定志向,一個人沒有志向,成天醉生夢死,一輩子都不會有成就。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世出世間的第一大願,也是最究竟圓滿的大志願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1
佛的心清淨平等,菩薩心是修行六度,聲聞修四諦,緣覺修十二因緣,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無量心(慈悲喜捨),人道修中 品十善及清淨五戒,修羅道修下品十善,但是瞋嫉心重。餓鬼道的主因是貪心,畜生道是愚癡,墮地獄最重要的因素是瞋嫉心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 緣,我們仔細反省,就會曉得自己屬於那一道。想要出離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一個方法而已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2
「改進」,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才會有進步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3
自行、化他不相妨礙。化他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,幫助他覺悟、看破、放下,幫助他對淨土生起信心,念佛求生淨土。自己修行是為幫助別人,幫助別人對於自己的修行也會有利益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4
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、出家。實質上都是以「三福」為根本,「孝親尊師」是根本中的根本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5
我們修學的標準是「無量壽經」,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戒定慧三學和三歸依,同時也具足眾戒。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,更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的準則,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們正授五戒法,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6
學佛發心了脫生死,應該認真遵守五戒十善,如果真正持戒修善,一天雖然只念十聲佛號,也決定往生;否則就算一天念十萬聲,也不能往生。可見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,要真正從心地上,把煩惱、無明統統放下、完全捨離,修行才能成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7
佛所說的無量法門,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和執著。「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」,所以修學的樞紐是「禪定」,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淨、得禪定,只有禪定能夠克服煩惱執著。心清淨到一定程度,自然就心開意解,自性智慧顯露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8
「禮」的精神,不外乎「自卑而尊人」。在日常生活中,與大眾相處,能夠使別人不討厭自己,這就是「禮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79
普賢行是什麼?整部華嚴經,就是普賢行的典範,裡面有圓滿的理論、詳細的方法、還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。 普賢行的特色,是廣大、平等的心行,只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,無論是聖人、凡夫,所有的生活行為,都可以稱為普賢行。所以它的內容多彩多姿,非常豐富,裡面 沒有善惡、是非、邪正的分別,一切平等恭敬。凡是有相對、對立的想法和作法,都不是普賢行,都不能圓成佛道。因此,普賢行不能做表面功夫,一定要從內心修 起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0
諸佛菩薩修學的原則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但是在日常生活、待人處世的表現,卻是千變萬化。所以菩薩講求權智「中道」, 中道就是懂得順應環境,善巧方便,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。我們凡夫心不清淨,在複雜的環境裡看不清楚,於是就胡思亂想,事情愈作愈糟糕。諸佛菩薩心地清淨、 平等,所以有智慧,人、事、物樣樣都處理得很圓滿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1
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,這個事實在理上講得通,事相上也是如此。但是為什麼諸佛都勸我們專念 阿彌陀佛,而不念其他佛的名號?這其中有兩個原因:一、無論修學任何法門,最重要的原則都是「專精」,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一尊佛,才會成就。二、世出世間 一切法都講緣分,沒有緣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,願度十方一切眾生,跟眾生結的緣最深、最廣,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2
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,因為他用的是「妄心」;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,有生有滅,所以看一切法,都是生滅法。諸佛用「真心」,真心每個人都一樣,所以看一切事物,想法都一樣;因為真心不生不滅,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3
我們看佛經的文字、段落、層次都非常嚴整,真正做到增減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,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性本有的規則,有條不紊,所謂「法爾自然」也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4
大乘菩薩的生活瀟灑、有情趣,一切言語動作、行為舉止,都可以啟發眾生的善心善行,絕對沒有戲論。所謂「戲論」,只要是對眾生沒有益處的言行,無論作得再好、再嚴肅,都稱為「戲論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5
經典的真實意義,不在語言文字之間,而是在真如本性裡面。我們應當知道,佛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,只要我們能夠破迷開悟,就是見到真實的義理,換言之,如果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面打轉,恐怕永遠不能開悟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6
起心動念都要放下,真如本性裡面,沒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是無明,轉真如本性為八識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7
彌陀經上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的標準,就在於「聞是經」、「聞諸佛名受持者」,佛名包括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。我們現在雖然已經聽到佛的名號,但是沒有真正的受持,也就是沒有做到「淨念相繼」的標準,所以不能稱為善男子女人。「淨念」是接受,「相繼」是保持,換句話說,真正發願往生、淨念相繼的人,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8
我們每天讀經不叫做「持經」,真正的持經,是心裡面信願往生的念頭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89
如果念佛功夫得力、心地清淨,一切事情雖然不去想也會作得好,因為清淨心能夠「照見」,面對一切人事,心裡非常清楚,處理起來不會有差錯,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。世間人總是費盡心思、設計籌畫,不知道只有清淨心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0
三毒煩惱中,以「癡」最嚴重,愚癡是知見錯誤、善惡不分、賢愚不明,佛法常說:「破戒可救,破見不可救」,一切違背理性的造作,都是愚癡所帶來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1
知見要正,心地要清淨。知見錯誤的人,雖然持戒,只有福報;如果知見正確,持戒是功德,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清淨心。雖然說福報大的人,可以開智慧,但是要注意,知見正確開的是正智慧,知見錯誤開的就是邪智慧,危害更大,將來墮落得更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2
佛光普照,絕對沒有分別,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「有緣」;換句話說,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,願意接受的人,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3
大乘佛法「正定」與「邪定」的區分,就在於有沒有明心見性。四禪八定只是世間禪定,不能出三界,所以屬於「邪定」,所以小乘阿羅漢雖然證得九次第定,已經超出六道輪迴,但是沒有明心見性,世尊在楞嚴會上仍然批評他是「邪定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4
無論修學任何法門,只要有成就,也就是得到「三昧」,而且能夠迴向極樂世界,都可以往生。這就是慈舟法師在無量壽經上說的「一心三輩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5
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,相貌就會跟佛一樣;我們的心純淨善良,相貌自然也會純淨善良,這就是「相隨心轉」。佛陀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也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6
佛想念眾生,生生世世從來不間斷,一直要到眾生成佛,佛的願望才算圓滿;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,佛總是一直想念著我們。眾生怎麼樣才能成佛?念佛就會成佛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7
佛菩薩示現瑞相,通常有兩種情形:一種是鼓勵初學,另一種是考驗我們的定力。如果我們修學到某種程度,看到佛菩薩示現瑞相,還會起心動念,被境界所轉,這個考試就不及格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8
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報,沒有福的人,即使修善因,得的果報還是很少,因為他的心術不正。心術不正的人,不能改造命運,不能平息動亂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299
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,都是提醒我們要「捨己為人」|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,都是因為「我執」太重,蠟燭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,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,成就大眾,能夠長時間的熏習,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300
受戒燃香,跟點蠟燭的意義相同,也就是發願要以智慧、才藝、體力和所有的一切,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
淨空老法師


淨空法语(一)  | 淨空法语(二)  | 淨空法语(三)  | 淨空法语(四)  | 淨空法语(五)  |

淨空法语(六)  | 淨空法语(七)  | 淨空法语(八)  | 淨空法语(九)  | 淨空法语(十)  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