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语(三)

淨空法師_17

净空法语(第三页)

法语 101
佛光普照,絕對沒有分別,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「有緣」;換句話說,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,願意接受的人,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2
大乘佛法「正定」與「邪定」的區分,就在於有沒有明心見性。四禪八定只是世間禪定,不能出三界,所以屬於「邪定」,所以小乘阿羅漢雖然證得九次第定,已經超出六道輪迴,但是沒有明心見性,世尊在楞嚴會上仍然批評他是「邪定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3
無論修學任何法門,只要有成就,也就是得到「三昧」,而且能夠迴向極樂世界,都可以往生。這就是慈舟法師在無量壽經上說的「一心三輩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4
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,相貌就會跟佛一樣;我們的心純淨善良,相貌自然也會純淨善良,這就是「相隨心轉」。佛陀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也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5
佛想念眾生,生生世世從來不間斷,一直要到眾生成佛,佛的願望才算圓滿;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,佛總是一直想念著我們。眾生怎麼樣才能成佛?念佛就會成佛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6
魔示現的瑞相,與經典上講的一定不契合,或者跟我們修學的本尊不一樣。例如念阿彌陀佛的人,如果有藥師如來,或者地藏菩薩現相,那一定是魔來擾亂,我們還是要一心念佛,不被境界轉動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7
佛菩薩示現瑞相,通常有兩種情形:一種是鼓勵初學,另一種是考驗我們的定力。如果我們修學到某種程度,看到佛菩薩示現瑞相,還會起心動念,被境界所轉,這個考試就不及格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8
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報,沒有福的人,即使修善因,得的果報還是很少,因為他的心術不正。心術不正的人,不能改造命運,不能平息動亂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09
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廣大,不僅為自己,還要為一切眾生著想。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,有沒有時常想到利益眾生?自己得到佛 法的好處,也能夠盡心盡力把正法介紹給別人,有這種心量的就是大乘人。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夠作到,這需要靠福報,只要盡心盡力,即使沒有能力,或者做得很 少,功德也是同樣圓滿。所以佛門講「圓滿功德」,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0
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,帝王以孝治天下,是人民行孝、盡孝的好榜樣。在古禮中,「祭禮」最重要,祭祀祖先就 是弘揚孝道、慎終追遠,身為一國君王,其他典禮可以請大臣代理,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親自主祭。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,先要齋戒沐浴,就像佛門閉關一樣,把所 有的人、事、物,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、功業,希望在三天之內,能夠請祖先來接受祭祀,所謂「誠則靈」,心地真誠就會有感應,所以舉行祭禮絕 對不是空泛的形式,真的是「祭神如神在」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1
佛法也是以「孝道」為基礎,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順父母。佛陀告訴我們,修學大乘佛法,要以「三福」為基礎,三福的第一句,就是孝親尊師,如果我們對父母師長不恭敬,縱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跟佛的心願不相應,也不能夠成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2
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目的,就是論語所說的「思無邪」,佛法所說的「正知正見」。由此可知,儒、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見,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癡,貪愛、瞋恚,煩惱自然就減少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3
我們心裡除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以外,都是為眾生著想,這樣往生一定沒有障礙。如果還有私心、妄想,縱使一天念佛十萬聲,還是很難成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4
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,都是提醒我們要「捨己為人」|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,都是因為「我執」太重,蠟燭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,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,成就大眾,能夠長時間的熏習,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5
受戒燃香,跟點蠟燭的意義相同,也就是發願要以智慧、才藝、體力和所有的一切,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6
積財傷道,布施是真正的儲蓄,真正的保值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7
我們念佛要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才是真正的尊敬佛。不僅是對佛,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一切人、事、物也要用同樣的恭敬心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8
我們對於因果道理雖然有信心,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。深信因果的人,一定會百分之百做到,做不到表示我們還沒有深 信。為什麼信心會不深切?因為凡夫迷惑顛倒,不明白事實真相,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,所以不能深信。如果深信,佛告訴我們,這個身體是假 的,既然身體是假的,身外之物那有一樣是真的呢?只有「因果」才真實。佛經上說,身體是果報,身相、容貌、健康屬於正報,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報,這 都是自己前世種的因,今生自己受果報,誰都沒辦法超越,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夠超越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19
淨宗修學的關鍵在「信、願、行」,信願行達到一定的程度,自然就會開智慧,而且自利利他的願心會加深,平常修持也能得力。我們用功不得力,是因為信願行的力量不夠,抵不過妄想、煩惱,所以會被業力牽著跑。只有信願行的力量超過業力,往生才真正有把握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0
我們平日的言行舉動,都要想到利益眾生。對眾生有利益的,就應該說、應該做;對眾生沒有利益的,我們不去說,也不要做。換句話說,對於是非善惡我們心裡很清楚,但是取捨之間,一定有分寸,這就是戒定慧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1
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福報有三種:「財富」、「聰明智慧」和「健康長壽」,這三種福報,古今中外每一個人 都喜歡、都要求,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夠得善果,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,連佛菩薩也無法扭轉。今生發大財的人,前生財布施修得多;前生法布施多的人,得聰明智 慧;無畏布施多的人,得健康長壽。所以這三種布施是因,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是果報。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,財源滾滾而來;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,卻貧窮過 了一輩子。一般人以為是命運在操縱,其實這就是因果定律,自作自受,只有深信因果的人,依教修行,勤修三因,必得三果,才能夠扭轉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2
我們時常讀經,提醒自己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下定決心求生淨土,這樣才達到讀誦經典的目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3
什麼是「進步」?改正缺點、發揮優點,就是真正的進步。為什麼會「一代不如一代」?就是專學壞的、不學好的,這是愚癡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4
佛法是平等法,有我也有別人,大家一律平等,我不比別人高,別人也不比我低。所以法門沒有高、下。有高、下的是眾生的根器。佛法所謂「契機、契理」,契機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修學,才容易成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5
在末法時代修行,我們要認清環境,古時候與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、環境背景不相同,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。所以在佛陀 時代,弟子們是「共學」但是沒有共修,大家一起聽佛說法,然後回去各自修行。佛教傳到中國以後,有大德提倡「共修」制度,因為那個時候,中國是農業社會, 生活安定,而且是大家庭制度,從小就接受五倫、十義的教育,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、一個組織,由家長總管人事,有條不紊。以這樣的背景出家,加入僧團,自 然彼此互相尊重,盡本分、負責任,遵守五德、六和,所以共修容易成就。反觀現代人強調民主、自由,互相不能侵犯,情形當然不一樣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6
佛法講「六和敬」,儒家雖然沒有說出來,但是「五倫十義」已經具足它的精神。現代人在家庭,從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觀念,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,在社會不能安於社會,時局很亂,唯一的生路,只有念佛求往生,同修們一定要覺悟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7
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,身安道隆,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,心地清淨是健康的根本,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,把業力轉為願力,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8
一個人的成敗,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係。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,決定成功;念念只想到自己、名聞利養,凡事損人利己,就註定失敗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29
我們擷取典籍的菁華是修大善,專心一意是修定,取捨精當是智慧,遠離一切分別執著,圓修戒、定、慧,這是真正的圓頓大法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0
中國古聖先賢與大乘佛法的偉大處,就在於心量廣大,真正沒有一點私心,所以他們的言論、教訓都是從心性自然流露。我 們匯集這些經論、古書、典籍的菁華,介紹給世人,目的在於促進世界和平。凡夫的心量小,妄想、執著很重,看看古聖先賢道德、學問之高。心量廣大,沒有染 污,念念只為協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絕對不去爭名奪利,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。如果能夠多讀古書,慢慢薰陶,人心就會安定,天下自然太平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1
讀書等於是跟古聖先賢交朋友,聽他們的教導。讀多了,一定開智慧,做事就會謹慎,不敢貿然行事。中國文化能綿延五千 年,在於知識分子的共識很高,思想見解很接近。從前讀書人大多數都讀孔孟書,而且不管學不學佛,也會讀佛經,因此大乘佛法對中國也有很深遠的影響,所以彼 此都有很高的共識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2
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,然後依循一條正確的道路修行,所以佛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我們從他的行誼才知道學問之重要。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明理,與大眾相處,思想、見解沒有共同的標準,各人依各人的意見,僧團必不能和合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3
世間人如果不從學術下手,建立共識,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。建立共識,不是依據某人、某派的學說,這樣不能 令人心服。中國自古以來,朝野都遵從孔孟學說,因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,沒有一點私心,所以能夠服人。前清盛時,宮廷每天都讀誦「無量壽經」,君臣上下依 照經典教訓達成共識,這的確是清初帝王智慧過人之處,可惜被慈禧所廢除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4
中國古人說:「道」喪失後有「德」,德喪失後有「仁」,仁喪失後有「義」,義失後有「禮」,禮喪失後就會天下大亂。「道」是自然,「德」是最高的涵養,「仁」是推己及人,「義」是盡義務而不求權利,「禮」尚往來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5
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,「老人」是指有經驗閱歷的人,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經驗,光靠自己去體驗,要花費很大的精力、時間,還不一定正確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6
眼光要往遠處看,不要只看眼前。年輕時懂得把握時間讀書,充實自己的德行、學問,修福修慧,親近善知識,增長見聞,晚年才會有福報。人要有遠慮,我對別人好,人家也對我好;我照顧老人,將來自己年老,也會有人照顧我;懂得愛護年輕人,年輕人也會愛護我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7
印光大師常說,要救這個世界,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,如果大家都相信「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」,起心動念就會收斂,天下自然太平。真正深信因果、積善修福,即使遇到大災難,共業中還會有別業。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「了凡四訓」、「感應篇」,真正是大慈大悲、用心良苦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8
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,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,人家侮辱我,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,一切業障都能消除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39
真正深信因果,就不敢起惡念。看到兩個人不和,我們心裡明瞭這是他們的業報,不必打抱不平。自己遇到逆境、吃苦受 罪;要知道逆來順受、隨緣消業,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。否則冤冤相報,只有愈來愈慘烈。存心要仁厚,別人對我不好,自己還是保持清淨、快樂,如果怨恨在心, 將來一定有苦報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0
佛法不是人治、法治,而是建立在「德治」的基礎上,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1
領導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歡你,光靠權勢是不行的,要有德行、福報才能夠服人。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、長官,即使是離職以後,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、懷念他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2
帶人是要帶人心,時時處處都為大眾作表率典範,部下才能心悅誠服。所以不拘小節的人,不能當領袖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3
領導人有三種:第一、以德服人,部下對他心悅誠服,前途寬廣無邊。第二、倚賴前世的福報,眼前看他作威作福,等到福報享盡,一定要受苦、墮落。第三種人運用權術計謀,欺壓下面的人,一旦靠山垮臺,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。這些我們多讀歷史,都能夠看得到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4
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,早日受報;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,就是積陰德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5
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不僅是楞嚴的中心,楞嚴的精華,的是楞嚴之心經,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。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6
十方如來清淨海眼: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,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,故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海喻心性,眼喻智慧,唯有清淨心,智慧眼,才能照見諸法實相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7
得菩提心入遍知海:此句是所得利益。菩提心是正覺心,正覺心起用,即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故稱正遍知。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8
如來是自性覺,密因是根中之性,了義是稱性起修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49
上上根熟眾生修行,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。真正明白念佛意義,死心塌地老實念。大勢至菩薩云: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
淨空老法師


法语 150
「灌」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,「頂」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。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。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於你,稱為「灌頂」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,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。

淨空老法師


淨空法语(一)  | 淨空法语(二)  | 淨空法语(三)  | 淨空法语(四)  | 淨空法语(五)  |

淨空法语(六)  | 淨空法语(七)  | 淨空法语(八)  | 淨空法语(九)  | 淨空法语(十)  |